前幾天看了《八佰》,
本來沒打算寫點什么,
但這幾天爭議四起,
所以我也想談談觀影感受。
關于《八佰》,
如果你抱著看“紀錄片”的想法,
真的就別去看了,
免得看了生氣,
因為它的確不夠真實。
它只是取材于真實事件,
其中有很多虛構的情節。
如果你抱著“是不是美化哪黨哪軍”的想法,
真的也別去看了,
免得看了心堵,
因為其中有些場景確實很壯烈。
但如果你抱著看一部電影的態度去影院,
《八佰》還是值得一看,
因為它的確是一部難得的華語戰爭片。
但如果你抱著中國人的身份去看這部電影,
《八佰》就很值得一看,
因為你會從中明白我們這個民族為何會綿亙五千年。

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。
天正十八年(1590年),
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,
就開始念叨一句話:
“在我生存之年,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。”
所謂“唐”,就是中國。
可“遺憾”的是,
豐臣秀吉至死也沒完成這個偉業。
日本明治維新之后,
野心更是極度爆棚,
“欲征服世界,必先征服亞洲,欲征服亞洲,必先征服中國。”
為了征服中國,
日本開始長遠謀劃。
經過數十年籌備后,
1937年7月7日,
日軍打響了侵華戰爭第一槍。
當時日本對外宣稱:
“滅亡中國,三個月足矣。”

“滅亡中國,三個月足矣。”
為什么日本這么狂傲自信?
我們來看看幾個對比就知道了。
首先,我們來看看中日經濟對比。
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前,
日本GDP超過100億美元,
而中國GDP只有13.6億美元,
日本是中國的8倍。
日本工業產值超過60億美元,
而中國工業產值不到2億美元,
日本是中國的30倍。
日本當年鋼鐵產量是580萬噸,
而中國當年鋼鐵產量只有4萬噸,
日本是中國的145倍。
…………
也就是說,
日本是一個工業國,
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國,
經濟實力上的差距,
實在是太大太大了。

其次,我們來看看武器對比。
1937年當年,
日本生產了1580架飛機,
而中國一架也造不出來。
日本生產了300輛坦克,
而中國一輛也造不出來。
日本生產了30艘軍艦,
而中國一艘也造不出來。
日本生產了744門大口徑火炮,
而中國一門也造不出來。
…………
也就是說,
當日本進入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,
中國卻連機械化的邊都還沒摸到,
因為任何一種主戰大殺器都不能生產,
跟日本的差距真是天上地下。

再次,我們來看看兵力對比。
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前,
日本兵力總數為448.1萬,
這還不算協同作戰的100多萬偽軍。
而中國當時僅有170萬兵力,
補充兵力約50萬,
差距不止一點點。
雖然中國后來補充了三百萬兵力,
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抓壯丁拉來的,
跟訓練有素的日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。
“當時中國條件最好的中央軍,
也不過是每個兵配發15發子彈,
用于搞實彈訓練。
可日軍新兵入伍后,
每月用于實彈射擊的子彈,
步槍不能低于150發,
機槍不得低于300發,
所以日軍三分之一的士兵,
都達到了優秀射手的水平。
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,
中國75毫米以上火炮只有800多門,
其中重炮只有48門。
也就是說,整個中國的重火力,
連日軍的一個零頭都不到。”

連“團結度”也沒法比。
日本當時是軍國主義當道,
國內主要勢力非常團結,
一心就想滅了中國。
而中國這邊呢,
簡直就是一盤散沙,
除蔣介石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省區外,
全國近半省區都被其他軍閥所控制。
這些地方軍閥割據一方,
名義上聽從中央號召,
實際上卻勾心斗角、各自為政,
互相挖坑內斗的事天天都在發生,
有的甚至干脆投敵叛變當了偽軍。
而中國70%的民眾,
由于連年軍閥混戰,
根本無法專心生產,
所以常年掙扎在赤貧線上,
連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,
哪里還有“物力”支援前線。

從“知己知彼”上看,
中國更是沒法跟日本相比。
日本有多了解中國?
單從其制作的地圖就可見一斑。
離退休師級干部章明,
這樣回憶見過的日軍作戰地圖,
“那一年,我跟隨警衛排,
在湖南宜章搜集革命歷史文物時,
確定行軍路線靠的就是日軍地圖。
當行至一座大山前面時,
李排長拿著日軍地圖說,
有條小道可以直穿大山,
不用繞道走50公里。
但我們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這條小道,
問了很多路過的年輕人,
都說沒有路。
最后找到一位當地老人,
他用刀砍了幾十下荊棘叢,
那條小道果真就顯露了出來。
我萬分驚訝,仔細察看地圖。
發現地圖用的比例尺竟是五萬分之一,
也就是說,
地圖上1厘米等于實地500米,
實在是太精密太實用了。
一座山丘、一條小溪、一塊水田,
一條小路、一座廟宇、一片水井……
都在圖上畫得清清楚楚。
山頂制高點和山腰等高線,
都用阿拉伯數字標明了多少米,
所有道路也都標明了分段里程。
這個地圖的繪制日期是昭和三年,
也就是1928年,抗戰爆發之前9年。”

章明回憶說:
“由于我們繪制的地圖,
遠不如日軍地圖細致精密,
所以我們每次伏擊日軍后,
首先搶占的是他們的電臺,
然后就是搜繳他們的地圖,
繳槍倒是其次的。”
日本對中國“知彼”,細致到什么程度?
“在抗日戰爭開始前,
所有中國少將以上的軍官,
他們都有細致的檔案留存,
其個人特點、作戰方式,
包括生活習慣,
他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。”
為什么日本敢狂傲宣稱“三月滅亡中國”?
因為日本經濟遠強于中國,
因為日本工業遠強于中國,
因為日本武器遠強于中國,
因為日本兵力遠強于中國,
因為日本團結度遠強于中國,
不僅如此,
在對彼此的了解上,
日本也是遠勝中國。
所以,日本在《在華北使用武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》說:
“三個月內取得決定性勝利毋庸置疑。”
不只是日本這樣認為,
歐美列強都這樣認為,
“也許根本就用不了這么久。”

三個月滅亡中國似乎已成定局。
日本打響侵華第一槍后,
中國開始發生的一切,
似乎也正朝著日本預測的方向發展,
就像《八佰》里展示的那樣:
有人投降做了偽軍,
有人叛變當了漢奸,
有將軍做了縮頭烏龜,
有軍人當了前線逃兵,
有身份的人躲進了租界,
有本事的人逃到了后方。
而老百姓呢,
基本上就是隔岸觀火,
該設賭設賭,
該唱戲唱戲,
該跳舞跳舞,
該賣身賣身,
該鉆營鉆營……
而正在抵抗的中國軍隊呢,
是那么的不正規:
只圖一份軍餉的兵油子,
一心只想保命的雜牌軍,
兩腿直打哆嗦的文書,
臨時被征召入伍的農民,
鄉下逃難來的小伙,
沒拿過槍的愛國學生……
他們雖然成為了軍人,
但根本不懂什么是戰爭,
既不懂如何殺敵,
也不懂如何保護自己。
面對這樣的軍人、民眾和精英,
日本人當然會覺得:
“滅亡中國,三個月足矣。”

但戰爭全面爆發之后,
日本人才驚訝地發現,
所有的一切都變了,
他們以為毫無抵抗力的中國軍隊,
沒想到突然之間就有了抵抗力。
他們以為最善明哲保身的中國精英,
沒想到突然之間就敢拋頭顱灑熱血。
他們以為毫無團結力的中國老百姓,
沒想到突然之間就凝成了萬里長城。
就像《八佰》里展示的那樣:
剛開始的逃兵,
后來變成了英雄;
剛開始的兵油子,
后來變成了護旗手;
剛開始的漢奸,
后來變成了戰地記者;
剛開始的黑社會,
后來變成了送電話線的奔跑者。
剛開始冷漠自私的商人,
后來變成了捐獻家產的援助人。
…………
那些脆弱的中國人,
那些冷漠的中國人,
那些惜命的中國人,
那些自私的中國人,
突然之間就被某種東西喚醒了,
紛紛投身于這場“抗日戰爭”。
為什么突然之間就覺醒了?
因為戰爭全面打響之后,
無數中國人終于意識到:
“這不是別人的戰爭,
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。
生為中國人,
我們必須為中國而戰。
國亡,我們就亡。
國在,我們才在。”
日軍本想三個月占領中國,
結果一打就是八年,
不但未能占領中國
最后還鎩羽而歸。

喜歡當年明月寫的《明朝那些事兒》。
當年明月在這本書里提道:
日本人始終不明白他們會什么會輸。
他們運用經濟學原理,
把中國各種情況輸入電腦,
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贏,
但沒想到最終還是輸了。
日本人為什么會輸?
當年明月說: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人。
“所謂四大文明古國,所謂兩河流域,
所謂印度,所謂埃及,
在歷史長河里,都被人滅掉了N次,
雅利安人、猶太人、阿拉伯人、莫臥爾人,
你來我往,早就不是原來那套人馬,
文化更是談不上。
只有中國做到了,
雖然有變化、有沖突,
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,
一直延續了下來。
幾千年來,
無論什么樣的困難,
無論什么樣的絕境,
無論什么樣的強敵,
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們。
她的潛力,
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,也無法計算。
日本人打進來之后才驚訝地發現,
僅僅一夜之間,
所有的一切都變了,
軍閥可以團結一致,
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,
文盲不識字,卻也不做漢奸,
怕死的老百姓,有時候也不怕死。
因為所有的一切,
都已經牢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:
堅強、勇敢、無所畏懼。
日本人不懂得,所以他們失敗了,
以前如此,現在如此,將來依然如此。”

就以《八佰》中的謝晉元為例吧。
謝晉元,廣東梅州人,
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。
他的妻子叫凌維誠,
凌維誠出身上海商人家庭,
是音樂專業的畢業生,
吹拉彈唱無一不精,
是很有才華的新女性。
謝晉元與凌維誠相識于1927年,
兩人分別為朋友充當伴郎和伴娘,
在婚宴上一見鐘情。
1936年,日本步步緊逼,
上海隨時可能爆發戰爭,
為了安心抗日,
謝晉元決定讓懷有身孕的妻子,
帶三個小孩子回廣東鄉下老家。
他對妻子說:
“為國殺敵乃革命軍人之天職,
職責所在,為國就不能顧家。”
1937年10月,
激戰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,
主力部隊戰略撤退后,
留下一個營堅守四行倉庫,
對外號稱是一個團。
這個“團”的最高指揮官,
就是“團附”謝晉元。
所謂團附,相當于副團長。

接到命令后,謝晉元寫了一句話:
“余一槍一彈,決與倭寇周旋到底。”
他帶領一群散兵游勇,
與日軍展開四天激戰。
《八佰》就是以此為基礎加工創作的一個故事。
堅守四天后,謝晉元接到命令,
“撤入英租界。”
英軍原本答應“負責掩護撤退”,
使“孤軍由租界到滬西歸隊”。
但謝晉元率眾撤入英租界后,
英國人卻突然反悔,
將謝晉元等人全部軟禁。
這一禁就是4年。
在這4年期間,
日軍和偽軍多次派人來勸降,
但都被謝晉元嚴詞拒絕。
勸降不成,日偽就派出刺客,
在英租界殺死了謝晉元。

作為謝晉元遺孀,
凌維誠更是活得不易。
她本是上海商人之家的小姐,
從小錦衣玉食,
后來卻來到粵北窮鄉僻壤,
侍奉一雙年邁的公婆,
養育嗷嗷待哺的四個子女。
從來沒干過農活的她,
竟要下地挑糞種田,
其子謝繼民后來回憶說:
“年邁的祖父無法擔負農活,
母親便成了唯一的勞動力。
母親脫下旗袍、高跟鞋,
摘下首飾細軟,
換成當地農婦的粗布衣衫,
從頭開始學做農活。
播種插秧、澆水施肥、耕耘收割,
母親由一個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,
蛻變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婦。”
謝晉元遇刺身亡后,
凌維誠從報上得知,
“幸存的‘八百勇士’,尚有不少流落街頭、生活無著。”
在養育公婆和孩子尚且艱難的情況下,
她竟然還給“八百勇士”捐錢捐物。
后來她奔走于上海各界,
奮力營救被軟禁的“八百勇士”。
中國正是因為有一個個謝晉元,
正是因為有一個個凌維誠,
才在日軍的炮火下八年不倒。

《八佰》之所以值得看,
其實不在于它的“場面”,
而在于它展示的“精神”。
《八佰》里沒有主角,
它展示的是一個群體。
《八佰》里沒有大人物,
它展示的是一群小人物:
油得冒泡的老鐵,
怕死得要命的老算盤,
幾次想逃跑的端午,
總是抱怨不停的羊拐,
販賣情報的方記者,
看熱鬧的大學教授,
開賭場的地痞刀子,
安逸度日的歌女,
…………
導演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些人?
為什么會講述這些人覺醒的故事?
因為這些人最接近普通人,
最接近“我們”。
我們大部分人,
就是這樣普通的軍人,
就是這樣普通的民眾。
這世上啊,
哪有什么天生不怕死的英雄,
所謂英雄,
不過都是我們這樣的平凡人。
我們也怯懦,
我們也怕死,
我們也混蛋,
我們也自私,
我們也旁觀,
我們也內斗,
但是有一天“國之將亡”時,
我們終究會站出來,
哪怕明知道這一戰有去無回,
但我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戰斗,
“因為這不是別人的戰爭,
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。
生為中國人,
我們必須為中國而戰。
國亡,我們就亡。
國在,我們才在。”
正是因為一個個小人物的舍生取義,
中國才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長城,
我們國家才扛住了日本的炮火,
我們國家才有了繁榮的今天。
《八佰》不僅僅是一部電影,
它更是一種精神。
這部片子里,沒有哪黨哪軍,
只有中國土地、中國人民和中國軍人。

一個民族的堅韌度,
不看英雄,要看無名之輩,
所謂國家,即是“我們”。
幾千年來,
為什么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困難,
為什么無論遭遇什么樣的絕境,
為什么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強敵,
都沒有人能征服中華民族?
答案正如當年明月所說:
“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,
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,
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,
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。
她的潛力,
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,也無法計算。”
這兩年,中國正遭遇二戰以來的最大危機,
美國及其爪牙,
正動用一切力量,
對中國進行打壓和封鎖,
企圖抑制和擊垮中國。
此時此刻,恰如彼時彼刻。
所以,當此之際,
我也想用這段話忠告美國:
有些偉大的民族,你永遠不能低估,
尤其是綿亙五千年的中華民族。
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,
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,
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,
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。
以前如此,現在如此,將來依然如此。
|